您现在的位置: 明党参 > 明党参作用 > 正文 > 正文

香文化代表中华文化的自信力,为何古代文人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6/24 13:54:10
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汉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有着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张骞排除万难不畏险阻,最终开辟了一条供给东西方交流与贸易的道理。在贸易往来中,有茶叶、瓷器、金银乃至各种蔬菜瓜果。这其中,又以丝绸最为重要,因此后人称这条道路为"丝绸之路"。或许是丝绸的锋芒太盛,导致另外一种与之齐平的物品被忽略,它就是香料。不过,翻开中世纪的历史画卷,便不难发现香料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并不逊色于丝绸茶叶等物。在某段时间内,西方人将其"炒作"成了比黄金还要重要的贵族专用物品,这也极大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蕴。那么这种神秘的香料以及香文化,究竟有何魅力呢?据有关记载,古代的香文化最早可追溯于原始部落时期。宋人丁谓《天香传》便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相传,早在神农尝百草时期,香料便已经被人们发现所利用了。远古初民在不断探索自然之时,便发现了一些自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经过常年观察与具体实践,古人便总结出了香料身上的许多优点:祛除瘴气、活血化瘀、调理气虚……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记载了大大小小几十种带有芳香特质的花草,比如花椒、甘草等物。这些香料植物的特性、采集与生长状况,书中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说明。有趣的是,爱国诗人屈原也称呼自己为"香草美人",尽管他是为了表明自己高洁傲岸,但仍旧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香料的普遍接受程度。可见在先秦时期,香料便已经闻名遐迩了。据《中华古今注》记载:"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美玉有容,德感仙人,肖史为烧水银作粉与涂,亦名飞云丹,传以笛曲终而上升。"这便体现出了香料中的一大作用:即奉献给神灵。这种现象,又被进一步衍生,成为了一种宗教境界。所以在远古时期,便有人焚香祷告天地与传说中的神灵。再一步拓展后,香又被运用在丧葬礼仪中。正因如此,自周礼完备之后,香文化便被周王室大规模使用,并将其与礼教文化相结合。而在民间,香文化则被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比如女子化妆用的胭脂,便是一种香料,最早可追溯在商朝;又比如在一些宗教祭祀中,为了礼佛、礼道等,信徒们往往会大规模使用香。除此之外,香料还在两个领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一个是日常的饮食文化,一个是文人的社交文化。据《周礼》记载:先前时期的香料,已经有葱、蒜、桂平、生姜等物了。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此时对于这些芳香植物的利用,是比较直接的。说白了,就是像现在炒菜一样,随便切切便可以直接利用了。不过,自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后,西域的一些其他香料与饮食习惯传进中原之后,也对当时的香料饮食产生了不小影响。比如孜然(马芹)、胡椒等物,明显丰富了菜肴的口感。更有甚者,全国各地依旧根据自己独有的饮食习惯,产生出了不同的菜系风格。据左思《蜀都赋》记载:"蜀地自古生产辛姜、菌桂、丹椒、茱萸、筠酱,所制作的菜肴以麻辣、辛香为特色。"可以看到,地方特色美食的风格,与当地盛产的香料植物有着直接关系。左思《蜀都赋》节选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学会使用更高一级的制作方式。由于当时的外贸业务也颇为发达,导致越来越多的香料被发现,然后运用在食物之中。与过去不同,这时候的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对香料植物的简单处理,他们通常采用蒸、煮、揉、腌、熏等不同方式,将多种香料混合使用。相传苏轼发明了东坡肉,便运用了当地几种不同的香料。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也记载了一些较为复杂的美食。比如,用胡椒、姜末、豆腐与荷花,可以制作成一道"雪霞羹";而用茴香、莳萝、椒等物,便能制成"满山香"。此外还有其他美食,都与香料有关,让人目不暇接。与此同时,人们还发明了一种香茶。这是因为从唐代起,茶叶便已经不再是士族文人的独有物,它已经被广泛民众所接受了。而到了宋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茶的口感与养生功效。这么一来,香茶便逐渐兴盛了。在《清明上河图》中,不难发现几个场景:一些推着小车的商贩,在街道巷口售卖一种"凉茶"。这种风味独特的饮料,便是一种颇受人们欢迎的香茶。试想一下:倘若能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口凉茶,那也再舒爽不过了。明清之后,人们对于香料的运用越发纯熟,甚至将它拿来去除腥味与膻味。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香茶制作技艺,得到了明显进步。据《养小录》记载:"凡诸花及诸叶香者,俱可蒸露,入汤代茶,种种益人,入酒增味,调汁制饵,无所不宜。"这里提到的"蒸露",类似于现代的"蒸馏"。当时的人们,便已经可以利用一些精巧的设备,将香料植物中的精华提取出来,从而制作成"精油"。这种产品在当时,颇受许多女子的喜爱。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好酒者,喜欢将这些"蒸露"加入酒中,亦或是直接将一些香料植物与酒融合,制作出一种芳香四溢的香酒。据《彭乘墨客挥犀》记载:"王文正太尉气羸多病。真宗面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之。文正饮之大觉安健,因对称谢,上曰此苏合香酒也"。这里提到的"苏合香酒",便是宋代风靡一时的香酒。它的配料比较简单:往往一斗酒,便加上一两苏合香丸,两物放在一起煮,从而形成了一种既能保健养身活气血,又能满足口腹之欲的流行名酒。在宫里,皇帝经常拿它作为赏赐大臣的物品;而在民间,更是出现了不少仿造的"苏合香酒",因为有许多百姓也对它颇为喜爱。古时候的社交,说白了,便是一些文人之间的交游。一般人家,既无闲情雅致,也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唯独是一些贵族、文人与墨客,通常会三五成群在一起玩耍,或游于山林之间,或以文会友。这些热爱香文化的文人,不仅会在家中焚香,更会在洗澡、吃饭、出游之时带上一些。比如香囊、香炉、精油等物。陆游有诗云:"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这种焚香的行为,并非是空穴来风。当香文化笼罩了诗人所在的环境后,酷爱风雅的文人便会产生一种微妙感觉,从而升华出一种细致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香也具有安静宁神的效果。文人在进行创造之时,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提升作品的质量。魏晋时期的名士风范,是历代贵族的模板。当时的贵族好玄学之风,又崇尚老庄的无为,所以"参禅悟道"便是他们最经常做的事情。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对于香文化的要求,也是颇为严格的。一些名士在聚会之时,还经常"斗香"。据《香乘》记载:"韦武间为雅会,各携名香,比试优劣,曰香会。"这种品评香的盛会,有着较为严苛的标准,这体现古人在审美志趣上的追求,是不断更新的。何以见得?影响最终评价的因素,可能是焚香的时机,也有可能是香的应景,还有可能考虑到人的五感追求。一般人在香文化上没有下过功夫,是断然无法理解的。这种香文化的初衷,一开始还比较单纯。文人使用熏香,除了追求一种宁静与淡雅的氛围之外,还能够防虫、防潮。在有些情况下,文人还会用香料熏书本、熏被子衣服,让自己时刻处在一种香的氛围之中。让人叫绝的是,一些文人竟然还在墨中加入香料,导致作品写出来后,也是芳香扑鼻。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不少文人都颇爱面子。他们在会客或游玩之时,都要保证自己的风雅,以免被他人品头评足。换句话说,香薰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名士间的"通行证"。倘若一个不懂香文化的人贸然闯入,恐怕会给人留下一种"附庸风雅"的印象。但真说起来,这种行为恐怕才是真的"附庸风雅"吧。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分享点击“转发”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ngdangcan.com/mdszy/10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明党参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