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可以从阅读开始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天天开心读书会定位为“后大学时代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公益社交平台,其宗旨是:“自助助人,让生活更美好!”自年成立以来,已拥有40余个俱乐部,组织公益读书讲座与沙龙多场(均免费),举办免费音乐会50多场,组织各类锻炼活动数千场,无意中成就有情人超过对,众筹出版中国第一本社交平台图书《文愉》,众筹了微电影《一座城一群人》。目前已形成“走读杭州”“每月一书”“开心大讲堂”“文愉论剑”“开心二代”“木卯客厅”“医教沙龙”等系列品牌活动。天天开心读书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读活动系列之二十三
走读杭州
-在城市中寻找那个自己
跟着苏东坡游杭州
年前的一天,苏东坡和他的朋友进行了一次西湖一日游。自从苏东坡开创了这条线路之后,一下子变成了当时一条非常热门的旅游线路。让我们看看,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元祐五年()年三月二日,这个是农历,我国采用阳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苏东坡和王瑜、杨杰、张璹同游西湖、天竺,这几个人都是他的同事,此时的苏东坡是我们杭州市的市长,也是他第二次来杭州任官,杭州是苏东坡唯一的一处两次任地方官的地方。苏市长的这些同事,也都是喜爱山水、擅长诗画的朋友。为什么信息这么确定,因为他们在经过大麦岭时,在石头上留下了题刻,内容为:“苏东坡、王瑜、杨杰、张璹同游天竺,过麦岭。”大麦岭石刻拓片我们上一次走读苏东坡时介绍过,这是杭州现存唯一的苏东坡遗迹原物,非常珍贵,遗憾的是字迹已经不清晰了。因为,我们知道,经过北宋元祐党争,苏东坡的大部分的原题刻均被当时人凿平,只有大麦岭一处因为地处偏僻,侥幸保存下来,对研究杭州地方史及苏东坡个人历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弥足珍贵。近年,又发现了石屋洞里的苏东坡题记,但我们已经明确知道,那个已经是后人新刻的东西,不是原物。巧的是,清代阮元在《两浙金石志》中,他还一并考证出,就在同一天,除了大麦岭,这个四人小组还逛了龙华寺、韬光寺,这两处也有同款题名,人物相同,日期相同,只是,龙华寺今已经不存在了,而韬光寺的题刻至今未找到原刻和拓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有意思,我们正好可以借此事,来了解一下苏坡他老人家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它有意思呢?上次走读大麦岭时的现场活动照片这样的探寻,把游杭州,变成了如同读一部经典小说,小说里的主人公,是苏轼,还有他的一些同事,他们发生过的一些故事。相比于苏东坡,其他三人,我们是陌生的,既然这一次要了解他们的情况,也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他们三人。王瑜,字忠玉,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哲宗元祐五年(),是两浙路提点刑狱(相当于法官兼检察官)。留世有诗二首,其中《庄严寺海棠洞》“千株相对复相重,袅娜繁枝夹路红。疑是当时锦步障,至是留得罩春风”。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无为人(今安徽庐江县),年,考中进士,后历事宋神宗、英宗、哲宗数朝,任太常,历礼部员外郎、润州(镇江)州官、无为知军、两浙提点刑狱。著有《无为集》共15卷。杨杰身倦宦海,在公务之余,心亲山水,“从方外之乐”。杨杰还是北宋最重要之佛教居士之一,朝廷曾借重他的佛学素养让他奉祀泰山、华山,后又奉诏陪伴三韩王子兼佑世僧统义天入钱塘求法。苏市长是他的挚友。张璹,字全翁,是安隆人,字全翁,安陆(今属湖北)人。哲宗元祐间苏轼知杭州时,为两浙转运判官,后由京东转运使坐事降通判太平州。六十九岁于京东提刑任致仕。他有诗《竹节亭》:“结构华亭岁月深,形如竹节俯山阴。规模自壮中山色,基业犹存万古心。窗外岂无猿鹤唳,檐前时有凤凰吟。夜深神鬼惊闻处,月下谁弹一曲琴。”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一个走读内容?跟着苏东坡游杭州展
前一阵子,去西湖博物馆参观了一个有趣的展览,主题是“跟着苏东坡游杭州”,就是“导游”苏东坡,将带着大家,踏遍杭州的大街小巷,游遍西湖的山山水水,感受隐藏在杭州城里城外的宋韵。其中选取14个苏东坡在杭遗迹,分设城、湖、山三个单元,以城、湖、山三日游为主题,策划了三条游线。城、湖、山三日游线第一日:城里芳草闲时游推荐参考线路:凤凰山——吴山——相国井——中、东河——安乐坊第二日:一叶扁舟湖上游推荐参考线路:钱王祠——苏堤——三潭印月——孤山——望湖楼第三日:城外青山逍遥游推荐参考线路:虎跑——大麦岭——过溪亭——灵隐这真是太好了,很符合我们走读活动的要求啊,于是在参观的时候,满脑子里就开始设计,下次我们走读杭州的线路安排,就来一次西湖一日游,路线就依据苏东坡当年曾经走过的路。后来,3月13日时,赵珺去参观这个活动时,给我发了一些照片,我就跟她回复了一段话:这个活动好,题目都想好了《跟着苏东坡西湖一日游》,苏东坡当年是元祐五年,也就是年三月二日(农历),和朋友同游西湖天竺,经过大麦岭时在石头上留下了题记,为杭州现存的唯一的苏东坡遗迹原物。查了一下时间,农历的三月二日是阳历的4月2日,是周六,但因为清明节放假,需要上班,4月3日星期天才休息。后来,我自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