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张金霞,黄晨阳,陈强,高巍,王波,谢宝贵,赵永昌,赵梦然,张瑞颖,黄忠乾
食用菌高效转化农林废弃物为优质健康食品,已成为我国粮菜果油之后第五大种植业,产量占全球75%,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生产中菌种问题引起大面积霉菌侵染、减产绝收频发,长期困扰着产业发展。本项目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首要技术瓶颈-菌种问题,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研究,紧紧抓住“资源搜集-鉴定评价-高效育种-广适性品种-示范推广”这一主线,研发23年,重点突破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两大技术瓶颈,创建菌种与信息同步的种质资源库,创新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广适性新品种,在全国示范推广。
1、创建了世界最大的菌种实物和可利用信息同步的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解决了我国食用菌育种长期种质资源匮乏问题。库藏菌株余个,隶属于种,涵盖全部可栽培种类,占全国保藏野生种质的85%以上,占国内外栽培品种90%以上;全部具DNA指纹和特征特性双数据;对外提供种质份。
2、建立了物种、菌株、经济性、菌种质量等多层级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突破了种质资源属性特性不清制约高效利用的技术瓶颈,解决了菌种管理中品种鉴定和菌种质量判别的技术难题。澄清近缘种19个;明确库藏菌株遗传特异性和重要性状,鉴评获得广温、高温、低温、抗冻、抗病、丰产等优异种质株;鉴评生产用种余份,正名个,遏制了假冒伪劣菌种的使用;支撑了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制定实施,促进了全国菌种质量的提高。
3、首创结实性、丰产性、广适性“三性”为核心“五步筛选”高效育种技术,突破性状预测难、田间筛选量大导致效率低的技术瓶颈,促进了食用菌育种技术的发展。创立的以“三性”为核心的“室内鉴定结实性→室内预测丰产性→田间实测丰产性→室内检测广适性→田间综合鉴评”五步筛选育种技术,室内预测缩时90%,田间筛选工作量缩减79%,育种效率显著提高。业内广泛采用,成效显著。
4、育成适合我国园艺设施条件生产的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等广适性新品种,通过国家(省)认定31个,促进了我国食用菌品种的更新换代。应用本项目种质资源和系列技术方法,育成广温耐高温品种15个、适宜西部大温差品种9个、抗冻品种4个、抗病品种3个,项目选育品种在同类品种中适应性最强。项目选育的平菇新品种占周年生产规模60%以上、占夏季生产规模90%以上;选育的金针菇平菇等新品种占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同类品种生产规模90%以上;选育的川耳系列占毛木耳主产区生产规模95%以上。
本项目育成新品种31个,获发明专利9项,制定国(行)标15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2篇,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本项技术在全国19省(市、区)推广,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45亿元。
项目负责人:张金霞,女,年12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产业科技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全国食用菌区域试验负责人,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部国际农业先进技术引进项目首席专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计划首席科学家。
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食用菌研究工作,年12月入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要从事食用菌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年3月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原土壤肥料研究所),主要从事食用菌种质、遗传育种、菌种检测技术、食用菌标准化技术、食用菌温度生理等研究。年-年筹建了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年筹建了中国农科院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CCMSCC),-年建设了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年建设了国家食用菌育种创新基地。在种质资源研究上,建立了侧耳属的物种、菌株、经济性、菌种质量等多层级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明确了我国新疆独有白灵侧耳的种群结构和遗传结构及栽培平菇的生物学种类。在遗传育种研究上,建立了食用菌种群及其结构的分析方法,提出广适性品种选育,创建了“三性”为核心的重要生产性状室内鉴定预测和“五步筛选”定向高效育种技术。在生产用菌种研究上,建立了大宗栽培种品种的分子鉴定技术标准和SNP/SSR标准指纹库,建立了食用菌品种认定(登记)和菌种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全国骨干力量清理了全国食用菌栽培品种,建立了全国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及其信息库;构建了我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和前瞻性科学研究的构架;提出了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遗传基础与调控、营养吸收利用、活性物质形成与代谢、环境调控与群体产量等科学命题,并组织力量开展系统研究。
选育平菇、黑木耳、白灵菇等食用菌新品种27个,其中获植物新品种权1个、专利品种9个、国家(省)认定品种17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0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68篇、技术研究论文44篇,出版专业技术著作37部,其中主编(主笔)和独立著作17部,译著2部。“十五”以来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30余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