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即白矾,目前最早的纪录是在《雷公炮炙论》里,南北朝所著,记录了明矾的炮制方法。
关于明矾的知识点,小编一直是这样说的:明矾的化学名称叫做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化学式为KAl(SO4)2·12H2O。
明矾溶解在水中之后,会分解成钾离子、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KAl(SO4)2=K++Al3++2SO42-
铝离子在水中又很容易会形成氢氧化铝:
Al3++3H2OAl(OH)3(胶体)+3H+
氢氧化铝是一种胶体,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中不溶性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说得好听,难做到!惭愧!最近看到《化学教育》第5期,一篇名为《关于明矾净水》文章是这样实验验证的!
试验大概内容如下:把明矾溶于“没有”HCO3-的水中,加热至沸,而后冷却到室温,仍是溶液———因为没有Tyndall效应。(小编一身冷汗!)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般河水中会含有少量HCO3-,它和明矾溶解生成的Al3+发生下列反应:Al3++3HCO3-=Al(OH)3↓+3CO2↑生成的絮状Al(OH)3载带河水中的悬浮物而沉降,从而使水澄清。
若是水中“没有”少量HCO3-,则溶解了的明矾,不可能因Al3+水解而生成Al(OH)3,因此也就起不到使水澄清的作用。
另外,Fe3+、Al3+的水解常数依次为6.5×10-3,7.3×10-6,把FeCl3溶液滴入沸水得氢氧化铁胶体,表明Fe3+水解常数足够大而Al3+的水解常数不足以让其单独水解形成胶体。
该双水解反应的促进作用有多强,看看我们经常挂在口上的两个例子就知道:泡沫灭火器内盛约1mol/LAl2(SO4)3溶液和约1mol/LNaHCO3溶液(还有起泡剂),2种溶液的体积比约1∶5.5。Al2(SO4)3过量是为了使灭火器内的NaHCO3充分反应释出CO2。炸油条时,加入明矾中的Al3+和小苏打的HCO3-反应,释出CO2气体的量,是等量HCO3-(常用钠盐)完全热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释气量的2倍,这样使油条在热油锅中一下子鼓起来了,得到香脆可口的油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