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从新疆南疆到黑龙江西南部,我国北方大面积土地遭受一场严重的尘暴,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READING导读3月15日,我国北方多地遭受一场严重的“沙尘暴”。
“从整个强度上来看,我们判断此次是近十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目前已达到强沙尘暴级别。”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表示。
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目前北京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在~米左右。PM10浓度超过微克/立方米,海淀四季青站达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处于轻度污染及以上级别,西北部多地处于严重污染级别,城区基本处于中度污染级别。
在我们一片惊叹与哀怨声中讨论“沙尘暴”时,很可能犯下了一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常识性错误。“沙尘暴”并非一个准确的科学名词。全世界与沙尘有关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都是“尘暴”,而不是“沙暴”,更不可能是“沙尘暴”。在风力的作用下,“沙”与“尘”会彻底地“分道扬镳”。大风从遥远的北方刮到北京的是“尘”,而不是“沙”。
遗憾的是,这样一条早已确立的、简单的原理在我国学术界却没有成为“常识”。因为没有准确而清晰地认识,与“尘暴”相关的成因、来源及其治理方式,常年来都可能存在问题。
撰文张宏仁(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01细分岩石颗粒
在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中,“沙”这个词深入人心。“飞沙走石”“疾风冲寨起,沙砾自飘扬”等等不一而足。而“尘”这个词主要用于家居,极少用于野外的自然现象。很可能在古人的概念中,“沙”这个词既包括“沙”也包括“尘”。
北方多省遭遇沙尘暴:系近10年强度最强范围最广,视频来自“我们”
直到现代地质学传到我国,人们才对不同大小的岩石颗粒进行细分为砾、沙、尘、黏土。然而对“尘”这个粒级常常用“粉沙”一词代替,还是没有甩掉“沙”字,“沙”与“尘”仍然没有截然分开。
乍一看,沙和尘都是岩石风化的产物,似乎没必要分那么清楚。然而一旦沙与尘生成以后,它们在风力作用下的习性却大相径庭。正是由于这种习性,风力能把尘与沙分选得非常干净、彻底。
风力分选的原理并不复杂。我们都很熟悉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试验”,我们可以对砂粒进行类似的试验。人们把石英颗粒研磨成不同直径的球,然后测试它们在静止的、完全没有风的空气中降落的情况。从比萨斜塔落两个铁球,空气的摩擦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对砂粒来说,空气的摩擦阻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
在自然条件下,空气永远不会是静止的,“风”就是运动中的空气。如果空气运动向上的速度分量大于颗粒的“终极沉降速度”,颗粒就会永远悬浮在空气中。虽然风速变化无常,但只要平均风速比颗粒的“最终沉降速度”大很多,颗粒悬浮在空气中的概率就是很大的。可以认为,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尘埃肯定会悬浮在空气中。因此,对岩石颗粒所作的“比萨斜塔试验”会得出有趣的结果:颗粒直径小的尘埃颗粒会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颗粒直径略大的沙粒只能短暂地离开地面,很快便会回落到地面。
如果您有机会到塔里木盆地去走一走,可以看到戈壁和沙丘。在戈壁滩表面,很难找到沙粒。相反,如果到沙丘分布地区去,在沙丘上取一个沙样,作一个简单的机械分析,就会发现:沙丘里的沙分选极好,既无砾石,又绝少粉砂(尘)和土。
02“沙”与“尘”分道扬镳大量的尘粒,在风的反复作用下,或早或晚会被风刮到下风向遥远的地方沉积下来,最终形成黄土。于是,在风力的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碎屑被分选成三处,砾石被留在本地,形成戈壁滩,沙则在离母岩不远的地方形成沙丘,并缓慢地顺风向移动,粉尘则被风带到很远的地方,形成黄土沉积。
英国人拜格诺在他的著作《风沙和荒漠沙丘物理学》中指出:“由于没有把沙和尘区别开,对于沙暴常有误解。在干旱地区中,如果气候平静了一阵以后,继之,强风自新方向吹来,空中便会弥漫着小颗粒。在没有多少或完全没有细砂的冲积地区,例如伊拉克及卡尔通附近,尘土可以形成密云,飞扬到几千尺之高,长期遮蔽天日。虽然这常被错误地引用‘沙暴’两字来描述,但它显然是‘尘暴’。由于沉速微小,极细的尘粒可被风的内部运动所产生的向上气流所带起,并悬浮在空中。”
在风力的作用下,“沙”与“尘”会彻底地“分道扬镳”。这也就是为什么被大风从遥远的北方刮到北京的是“尘”,而不是“沙”。遗憾的是,这样一条早已确立的、简单的原理在我国学术界却没有成为“常识”,否则就不会有几年以来的争论了,也不会把北方的沙丘当作北京的“风沙源”了。
其实,不仅在中国,全世界各地,凡是影响面大的,都是“尘暴”而不是“沙暴”。“沙暴”只能在沙源附近,如裸露的岩石风化面、荒漠沙丘或岸边沙丘附近施虐。有趣的是,用“sandduststorm”(沙尘暴)在网上搜索时,找到的绝大部分是中国的网站,国外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是有关“尘暴”的。
一旦确信肆虐的是“尘暴”,我们就可以把沙丘、沙地排除在“尘暴”的来源之外。因为沙丘基本不含“尘”。我国的几大沙漠不是“尘暴”的物质来源。那么大量的尘来自何方呢?
03“尘暴”从何而起毫无疑问,尘只能来自地表有尘的地区。首先,尘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一些过去曾受到植被或地表钝化层保护的地区,由于开垦荒地和过度放牧使得植被或地表钝化层被破坏,使得含有大量尘的岩石风化产物暴露在风力作用之下。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黑风暴”和澳大利亚的“红风暴”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美国当年的尘暴可一点不逊色我国现在的情况,图片来自c3headlines.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ngdangcan.com/mdscf/8075.html